夏末秋初,暑意未消,北航杭州国际校园迎来了来自全球32个国家的160余名国际学生新生,他们与全校本研新生一同跨越山海,相聚杭州,在“浙”里开启了崭新的求学旅程,友谊与梦想在此刻启航!
文明交汇,“小航”助力

报到次日,北航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张海兰教授为国际学生新生带来了“开学第一课”——《走进博物馆,了解五千年中华文明》。张海兰教授以渊博的学识和生动的讲述,引领同学们穿越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从文明起源到思想传承,从历史变迁到文化交流,层层展开、娓娓道来,让国际学生在生动的案例与故事中触摸中华文明的脉搏,感受中国历史的厚重与民族精神的延续。
本次国际学生“开学第一课”首次启用了由北航自主研发的AI智能助手“小航”,进行全程多语种同声传译,实现了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三语实时传译。人工智能技术精准打破语言壁垒,使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们能够无障碍理解课堂内容,真切体验到数字时代中国教育的开放与包容。科技赋能文化传播,真正实现了“文明无国界”的深度共鸣。


文化实践,双重浸润

作为“开学第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了良渚博物院。从课堂上的宏大叙事到博物馆里的实物呈现,知识与实景相互映照,文字与文物交相辉映。青铜器的厚重、玉琮的光泽、考古遗址的恢宏气象,都在无声中诉说着中华文明的悠久与辉煌。
走进展厅,同学们驻足凝望,在精心布置的展陈中追寻历史的脉络。课堂所授的理念,在文物面前变得具体可感;书本中抽象的文明长河,在实地参观中化为可触可感的文化体验。许多同学拿起笔记,认真记录下对文明的初步认知,也有同学用手机拍摄下眼前的珍贵影像,希望将这份记忆永久留存。


这种“课堂+实地”的双重浸润,让国情教育不再停留于教室,而是在现实场景中得到延展与深化。它不仅帮助国际学生们理解中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重力量,也让他们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对中华文明的根脉有了更深层次的解读。

来自孟加拉国的硕士生SALAMZUBAIR IBN(萨拉姆·祖拜尔·伊本)在课后真情流露:“这次课程令人着迷和惊叹!”
多彩迎新,感知中国
入学教育期间,学校还组织了“汉语训练营”系列活动。国际学生积极学习汉语日常用语,初次尝试用普通话交流时虽略带不同口音,却充满热情。除语言学习外,中国结编制、剪纸等文化体验活动,也让学生从艺术细节中体会中华文化的灵动与韵味。丝线缠绕间寄托美好寓意,纸张镂空处尽显东方诗意,这些都成为他们留学中国记忆中最初的文化印记。


9月3日,国际学生集中观看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共同见证了历史性的庄严时刻,体悟和平与团结的时代意义。
针对本科新生,北航国新院国际教育中心还特别开展了班会交流活动。活动中,预本连读项目的优秀学生分享了他们在校园生活中的点滴经验,从宿舍相处到学习方法,从生活指引到文化适应,为新同学提供了贴心的“过来人”指引。
此外,新生们也逐一进行自我介绍,在轻松友好的氛围中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欢声笑语间,来自不同国家与文化背景的同学们逐渐融为一个集体,共同开启在北航杭州国际校园的全新旅程。

此外,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学校同步开展了反诈宣传、禁毒教育等专题活动,切实筑牢国际学生的安全意识,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在华学习与生活环境。与此同时,学校还组织集体办理电话卡、银行卡、体检等必要手续,不仅解决了生活上的实际问题,也让同学们在融入中国社会和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感受到温暖与关怀。
新的学期已经扬帆起航,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们在这里相遇、相知、相伴,北航杭州国际校园也将继续为同学们提供广阔的平台与温暖的支持,见证每一份成长与梦想,愿青春在这里奔涌,愿梦想在这里生长!
(审核:董卓宁 张巍 吴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