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至27日,由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CSIG)主办,北航国新院承办,CSIG前沿科技论坛委员会、CCF YOCSEF杭州、赛氪协办的2025中国大模型技术峰会在北航杭州国际校园成功举办。本次会议设置5场主旨报告、6场专题论坛、1场企业论坛、企业展示、参观走访等多种环节,来自国内知名高校和企业的专家、学生共计400余人现场参加会议,线上参会达3万余人次,气氛热烈。


7月26日上午开幕式上,浙江大学吴飞教授、北航国新院副院长杜鹏程致辞,对大会的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协办单位、合作单位与出席论坛的所有参会者表示感谢。希望与会师生充分交流,探讨大模型的最新研究成果、技术挑战与未来趋势,共同促进大模型技术的持续进步与广泛应用。开幕式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吴文峻教授主持。

△吴飞教授致辞

△杜鹏程副院长致辞

△吴文峻教授主持

本次会议以“通用模型、垂域赋能:挑战与机遇”为主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宗本、西安交通大学常象宇教授、浙江大学吴飞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继荣教授、香港理工大学杨红霞教授分别作主旨报告。会议通过主旨报告、分论坛等形式在语言大模型与多模态大模型、大模型轻量化与大小模型端云协同、合成内容检测、垂直领域大模型、具身智能体、大模型新型架构及其他热点主题开展热烈讨论。大咖云集,齐聚杭州,共同探索发展路径,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产学研用合作,推动我国大模型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发展。
此外,会议以视频形式发布了Bin Yu教授和Rebecca L. Barter博士撰写的《真实数据科学》中译版,介绍了本书构建保证每个数据驱动结果都是可信的理论框架和技术体系,设计了涵盖整个数据科学生命周期的方法(包括可预测性、可计算性和稳定性)等内容。

△《真实数据科学》英文版
徐宗本院士作了题为“AI:无限维问题vs有限维技术——浅析大模型架构的设计原理”的报告,从数学角度对人工智能进行思考:智能问题本质是无限维的,而技术实现却受限于有限参数,因此提出通过算子簇公共不动点理论设计深度架构的方法,并以实验证明大模型存在"冗余阈值",为模型优化提供数学依据。

常象宇教授现场汇报三个实践“真实数据科学“的科研项目,解读中译版的《真实数据科学》。

吴飞教授作了题为“从统计学对人工智能的思考”的报告。报告从统计学家布莱曼(Leo Breiman)所发表的《统计建模:两种文化》文章为出发点,对Bin Yu教授和Rebecca L. Barter博士撰写的《真实数据科学》著作内容进行了解读,思考了统计学习核心是“建模参数随数据变化模型”以及深度学习核心是”建模参数化函数拟合数据模型“的不同。

文继荣教授作了题为“LLaDA:扩散大语言模型新范式”的报告。首先从统一概率建模的视角总结当前基础生成模型的发展,并从这个视角出发指出大语言模型的性质(如可扩展性、指令追随、情景学习、对话、无损压缩)主要来自于生成式准则,而非自回归建模独有。基于这些洞察,文继荣教授介绍了扩散大语言模型LLaDA系列工作,包括基础理论、扩展定律、大规模训练、偏好对齐和多模态理解等。

杨红霞教授作了题为“Co-GenAI: A Novel Fusion-Driven GenAI Platform: Democratizing AI Development”的报告,报告中提到一款开创性的AI开发平台,核心为领域自适应持续预训练系统(DACP),特定领域效果超越主流模型,同时大幅降低成本。

7月26日下午,《语言大模型与多模态大模型》专题论坛聚焦语言大模型的演进、多模态大模型的创新技术及其广泛落地场景,涵盖模型架构优化、跨模态对齐、高效训练与推理以及实际产业应用等前沿议题。论坛主席为哈尔滨工业大学车万翔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徐婧林副教授。京东探索研究院视觉与多模态实验室负责人段楠博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东昱晓副教授、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员傅朝友助理教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苏伟杰青年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车万翔教授与腾讯混元3D高级研究员jiachen作报告。
《具身智能体前沿进展》专题论坛聚焦具身智能体前沿研究,探讨大模型如何赋能机器人感知、决策与行动的深度融合,汇集了学术界和产业界专家,围绕多模态感知与理解、端到端策略学习、人机协作交互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论坛主席为浙江大学朱霖潮研究员、北航国新院季梦奇副教授。北京交通大学魏云超教授、中山大学苗嘉旭副教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具身智能大模型负责人王鹏伟博士、清华大学赵昊助理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郭洋洋高级研究员作报告,促进理论创新与应用实践的交流碰撞,共同探索通用人工智能的实现路径。
《垂直领域大模型》专题论坛聚焦法律、医疗、金融等国家重点行业,深入探讨了如何构建具备行业术语精准理解、专业知识系统推理与场景化决策能力的智能系统。论坛邀请了学术界与产业界的领军人物,围绕垂直领域的数据构建、知识融合、业务赋能和专业能力评测等核心议题,分享了大模型在垂直场景中的落地路径与应用实践。论坛主席为浙江大学况琨副教授、浙江大学吴亦全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金耀辉教授、浙江大学巫英才教授、浙江大学孙常龙研究员、蚂蚁金服金融管家&金融大模型负责人胡浩源、浙江大学王皓波研究员作报告,通过理论创新与实践交流,推动大模型在垂直领域实现从通用智能到专业智能的跨越,助力行业智能化转型,为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大模型新型架构》专题论坛立足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沿视角,汇聚了多领域专家智慧,系统剖析传统大模型架构的瓶颈,深入探讨了大模型新型架构的战略价值与发展路径。从向量数据管理、合成思维链数据初始化提升推理能力,到基于拓扑引导扩散模型的多模态内容生成,再到具身智能体的多维度优化以及模块化大语言模型在多智能体系统中的创新应用,专家们分享了他们在新型架构探索中的最新成果与实践经验。论坛主席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吴文峻教授、浙江大学杨洋教授、中山大学苗嘉旭教授。浙江大学高云君教授、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东昱晓副教授、天津大学郝建业教授、浙江大学章敏研究员作报告,通过深入交流与思想碰撞,为构建更高效、更智能、更安全的大模型新型架构贡献创新思路与解决方案,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迈向新的高度。
《大模型轻量化与大小模型端云协同》专题论坛邀请领域内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如何通过模型轻量化、推理加速、大小模型协同机制、端云高效协同方法,形成广泛设备数据、算力、模型一体的智能协同系统,应对跨领域、跨场景、跨任务、跨时空的实时性与资源约束挑战。论坛主席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余宙教授、浙江大学张圣宇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郑臻哲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王兴刚教授、字节跳动端智能团队负责人陈以鎏、清华大学李元春助理教授、西湖大学王欢助理教授作报告,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异构模型环境下的智能解耦与融合,激发端侧轻量化模型与云侧大模型的联合效能,为泛在化智能计算提供思路。
《合成内容检测》专题论坛立足数字文明治理的全局视角,探讨多模态AI内容检测的战略价值与发展路径。从视频深度伪造对公共信任的侵蚀,到音频克隆技术对个人隐私的侵害,从AI生成文本对学术伦理的冲击,到跨模态伪造内容对舆论生态的渗透,系统剖析技术滥用引发的多维风险。论坛主席为兰州大学周睿教授、浙江工商大学董建锋研究员、浙江大学王永威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金连文教授、复旦大学张新鹏教授、浙江大学杜天宇研究员、北京大学张健副教授、兰州大学刘新副教授作报告。本论坛汇聚跨领域智慧,探讨技术标准、行业规范、法律监管联动的治理框架,为捍卫数字时代的真实性提供中国方案。
7月27日上午,《大模型产业应用专题分享》企业论坛汇聚了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分享了深度实践经验,剖析问题根源,探讨解决方案。本论坛邀请了阿里巴巴企业智能算法负责人陈祖龙、玻色量子算法总监高奇、马上消费金融人工智能研究院技术总监龚小胜、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副研究员侯皓文、视旅科技技术产品副总裁刘润尘,通过深入解析大模型时代下的前沿技术和未来趋势,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大模型,掌握实践方法,加速数字化转型进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实现可持续发展。
7月27日下午,CSIG企业行——走进云深处科技活动顺利举办。与会专家学者一同前往云深处科技,体会具身智能体在垂直领域的商业化潜力,为学术界与产业界搭建技术落地的观察窗口。


来自学术界、产业界同仁齐聚一堂,分享大模型的最新技术进展和行业成果,并对多模态大模型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与讨论。专家报告精彩、内容丰富,参会者踊跃提问、积极互动、拓宽了视野和思维,收获颇丰,为推动大模型技术的持续进步与广泛应用贡献力量。

(审核:董卓宁 陈龙飞 吴文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