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合作International
GLOBAL

亚洲仿真联盟第一届国际暑期学校圆满落幕

浏览量:时间:2025-08-26

一场跨越13国的学术对话与文化交融,在八月的杭州画上圆满句点。8月11日至23日,亚洲仿真联盟第一届国际暑期学校(Aisa Simulation Federation Summer School)在北航杭州国际校园顺利举行。作为北航国际暑期学校(Beihang 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 BISS)系列品牌活动之一,本次暑期学校吸引了来自中国、新加坡、泰国、卢旺达、埃塞俄比亚等13个国家的学员,在十二天深耕仿真技术前沿、触摸中华传统文化,在知识碰撞与情感共鸣中,完成了一场兼具专业深度与人文温度的国际交流之旅。

11日上午,亚洲仿真联盟第一届国际暑期学校开营仪式在热烈的氛围中正式拉开帷幕。亚洲仿真联盟秘书长翁敬农教授围绕“学术、平台、城市”三大维度致辞,他系统介绍了北航在相关领域的学科积淀与科研实力,深入解读了亚洲仿真联盟作为国际交流平台的桥梁价值,同时生动展现了杭州“创新动能与文化底蕴共生共融”的城市特质。翁敬农教授阐释了暑期学校“以仿真为纽带,促跨文化交流”的核心主旨,向远道而来的国际学员致以诚挚欢迎,并宣布暑期学校正式开营。

北航宋晓教授系统介绍了本届暑期学校的17位授课教师——他们分别来自8个国家,包括建模仿真领域的资深学术专家与深耕产业一线的实践导师,兼具理论深度与行业经验的国际化师资阵容,让在场学员对后续课程的专业价值充满期待。班主任余兴尧博士则聚焦“人文关怀”,详细讲解了课余活动安排,既有科技中心、文化中心的实地考察,也有中华传统甜点制作、毛笔书法等文化体验,他鼓励学员们珍惜十二天的时光,在学习中拓展视野,在交流中收获成长。

开营仪式上,亚洲仿真联盟理事长张霖教授带来暑期学校第一堂课Brief Introduction to Modeling and Simulation。从仿真技术的核心原理到行业应用场景,张霖教授以通俗生动的讲解为学员们推开了仿真学术世界的大门。

11日晚,一场热闹的破冰活动让跨文化友谊迅速升温。简短的自我介绍后,学员们先后参与“互相猜人物”互动游戏和分组“你画我猜”环节。有人模仿科学家的标志性动作,有人以简笔画勾勒本国特色文化符号,欢笑声中,语言的隔阂逐渐消融,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学员们快速熟悉彼此并拉近距离,为接下来的学术合作与文化交流埋下了温暖的种子。

在暑期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学员们在专业课堂中深入探索仿真领域的多元方向。课程内容既覆盖建模与仿真基础、基于智能体的仿真方法等核心理论,也包含文化遗产三维重建与可视化、智能交通、数字化产业创新等前沿应用,更有工程仿真软件在流体与结构分析中的实操教学。

来自不同国家的学员们带着各自的学科背景与实践经验参与课堂讨论,新加坡学员结合本地智能交通系统案例,提出仿真技术在拥堵治理中的优化思路;埃塞俄比亚学员则关注仿真技术如何助力本国制造业数字化升级。多元视角的碰撞让课堂思想迸发活力,也让跨文化学术交流真正落地。

为打破“理论学习与产业实践”的壁垒,暑期学校组织学员们走进中国(杭州)人工智能小镇,实地参访了杭州虚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小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两家行业领军企业。在杭州虚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学员们亲身体验了虚拟现实触觉感知与反馈解决方案,从“虚拟抓取物体”到“模拟材质触感”,直观感受仿真技术在交互体验中的创新应用。在小派科技,高分辨率头戴式显示器的清晰画质与沉浸效果,让大家看到了仿真技术与硬件设备融合的未来可能。这场参访不仅让学员们了解到虚拟现实产业的最新进展,更启发了“学术研究如何服务产业需求”的深度思考。

学习之余,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体验成为本次暑期学校的温暖注脚。学员们通过亲手实践,沉浸式感受东方文化的魅力:制作印有亚仿联logo的绿豆糕,从研磨到成型,体会中华点心“清雅健康”的理念与亚仿联“创新、协同、精准”精神的融合;提笔书写“仿真”“杭州”等汉字,尝试用毛笔写出自己的中文名字,在一笔一划间感知汉字的文化意蕴;体验剪纸艺术,将普通红纸变成“春”字、莲花等吉祥图案,领悟中国民间艺术“以简驭繁”的智慧。这些活动不仅拓宽了文化视野,更使跨文化交流在实践中有温度、有深度。

文化探索不止于手工体验,学员们还走进良渚博物院,在玉器展品、遗址模型与专业讲解中,近距离触摸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脉络。从良渚先民治理水患的智慧,到玉器纹饰中蕴含的古代礼制文化,悠久厚重的文明底蕴让跨文化交流不再局限于当下,更增添了一份跨越时空的历史纵深,让不同国家的学员在感知中华文脉的同时,也对“多元文明共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学术汇报环节,五组学员围绕“仿真技术如何赋能产业升级”核心议题,从技术应用、场景落地、工具优化等多维度展开深度探索,形成了清晰的逻辑脉络,不仅覆盖了仿真技术从基础工具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更紧扣“数字化、智能化”的行业发展趋势,展现出学员们对交叉学科的深刻理解,也为制造业与工程仿真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多元思路与实践方向,呈现了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学术交流盛宴。

12天的时光里,亚洲仿真联盟国际暑期学校以仿真技术为桥梁,让知识在这里碰撞,文化在这里交融,友谊在这里生根。当学员们带着学术收获与跨文化记忆踏上归途,这场“以仿真联结世界”的旅程已不止于一次学习经历,它更像一颗种子,将在未来的仿真领域中,生长出更多国际合作的可能,见证更多跨文化创新的成果。期待下次相遇,我们再赴这场“以仿真之名,与世界同行”的约定!

(审核:董卓宁 张巍 张霖)

通讯员/王昆玉 文/赵雨松 编辑/谢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