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清晨,80余名参加由北航国新院智慧民航科创中心举办的“2025新航空与新能源中的风险”国际暑期学校的中外学子,怀揣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切期待,踏上了前往余杭区百丈镇与中泰街道的文化探索之旅。作为国际暑期学校文化实践的重要环节,此次活动旨在通过深度体验余杭纸伞与中泰竹笛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国际青年亲身感受中国手工艺的精湛技艺与深厚文化内涵,进一步拓展暑期学校“科技与人文交融”的育人维度,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上午,学员们到达百丈镇,分别参观了蔡志忠文化馆和传梭博物馆。在蔡志忠文化馆,学员们被蔡志忠先生笔下老子、庄子、孔子三大圣贤的巨幅画作所吸引。画作精准捕捉了老子的玄思深邃、庄子的逍遥旷达与孔子的端方持重,成为理解中国哲学精神的直观窗口。馆内特设“人间四月天,百丈看杜鹃”主题画区,以艺术再现了百丈镇千亩野生杜鹃盛放的春日奇观。一幅描绘古代守关将士的画作,生动诠释了百丈镇作为杭州历史屏障的战略地位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守护精神。此外,蔡氏风格鲜明的《水浒传》一百单八将群像,也以其个性张扬的造型,为学员们理解中国古典名著提供了独特视角。

△参观老子、庄子、孔子画像

△参观水浒一百零八将画作
随后,学员们来到传梭博物馆,这座国内唯一的纺梭主题博物馆,收藏了馆长郑芬兰(土布纺织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二十余年来从全球收集的2.3万余把历史梭具,讲述着以梭为载体的文化故事。学员们带着对“光阴如梭,一往无前”的体悟展开探索,见证了承载民族情谊的“初心之梭”(来自西藏老妪的赠礼),观察了从木、竹、牛角到金银、塑料等多元材质制成的梭具,了解了梭用于编织葛、麻、棉、竹皮等天然纤维的“万物皆可织”智慧,认识了梭具在中国古代皇家织造及现代苏州织锦中的核心作用。在纺织体验区,学员们在指导下,实践传统织布口诀“同手同脚”,感受手工织造的韵律。

△参观梭具展区

学员们还亲手制作了竹编扇子,以博物馆手工土布为一面,另一面则选用竹笋叶作纬线,在固定经线间进行“一上一下”的穿插编织。协作完成的扇子,融合了自然材料与手工温度,成为独特的文化纪念。


午后,学员们抵达了享有“中国竹笛之乡”美誉的中泰街道。在全国首家竹笛主题博物馆内,系统了解竹笛的发展历史,并观摩了丰富馆藏。
在纸伞工坊,非遗传承人揭示了这项始创于清乾隆年间技艺的奥秘。其核心在于七十余道繁复工序,从精选三年生淡竹制骨,到糊制手工桑皮纸伞面,再到七遍桐油涂刷防水定型。学员们在素白伞面上进行创作,中国传统的梅、蝶、熊猫与充满个性的卡通形象跃然伞上,完成了一次跨文化的艺术对话。


笛艺大师现场演奏了三首乐曲,《我心永恒》的悠扬、《梁祝·化蝶》的缠绵、《女儿情》的婉转,充分展现了竹笛跨越文化的情感表现力。在五位专业匠人的指导下,学员们参与了画基准线、定位孔位置等关键步骤,之后五位专业师傅负责开孔、修孔与贴膜调音,再由学员们精细打磨笛身,一根竹笛便制作完成。当工坊内陆续响起学生们亲手制作的竹笛声,简单的《两只老虎》旋律令大家惊喜不已。馆长在赠言中寄托厚望:“愿这支竹笛成为文化信使,让中国笛声传遍世界。”


带着沉甸甸的文化收获,学员们登上“百橙巴士”返程。车窗外,杭州的烟雨为这趟融合了艺术鉴赏、手作实践与音乐启蒙的文化深度体验,勾勒出诗意而隽永的尾声。
本次活动由北航国新院智慧民航科创中心和余杭区委统战部联合主办,致公党余杭区基层委及余杭区侨联承办,中泰街道、瓶窑镇、百丈镇协办,活动巧妙地将科技教育所强调的精密性、工艺性与人文艺术的创造性、情感性相结合,为学员们提供了理解中华文明“匠心精神”与“天人合一”哲思的沉浸式课堂。这不仅是一次难忘的文化体验,更是在中外青年心中播散下了理解、尊重乃至热爱中华文化的种子,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交流。
(审核:董卓宁 张巍 康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