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Actualités
NEWS

跨越十五载,共叙赛道情 | 北航AERO赛车队十五周年庆典暨校友论坛圆满举办

浏览量:时间:2025-05-20

5月17日至18日,北航AERO方程式赛车队十五周年庆典暨校友论坛在北航杭州国际校园成功举办,赛车队全球校友齐聚一堂,追溯车队十五载峥嵘岁月,共话科技创新与育人传承,擘画未来发展新篇章。

5月17日上午,校友们陆续抵达会议中心,并参观了赛车队现代化实验室,重逢在“速度与激情”的起点。历年经典赛车整齐陈列,从北航学院路校区的“机油车间”到杭州国际校园的“智能实验室”,这些承载着青春记忆的“钢铁伙伴”,将时光定格于无数个攻坚克难的日夜。

十五周年庆典:从“贴地飞行”到“国际视野”的蜕变

在庆典活动中,车队经理林园率先分享了近两年的“升级之路”,从2023年重返线下赛场的青涩与突破,到2024年断代后重建的艰辛与团结,从国际创新工作室成立,到启航实践队深入校企调研的“附加价值”探索,她笑称:“我们不仅造车,更在造‘梦工厂’,让每个队员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

杭州Haero车队队长施凯耀作为“新生代代表”讲述了这支2024年成立的“国际化新军”如何依托中法教育平台,在技术攻关与对外交流中快速成长。“我们正以技术攻关为基、文化交流为翼,全力备战2026年欧洲赛事,力争将Haero打造为北航国际化的亮丽名片。”

北航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杨世春深情回顾车队十五年历程,感慨其从初创时缺场地、经费的艰难起步,到如今建成了覆盖22个学院、培养超1200名队员的“创新育人平台”。车队不仅见证了从燃油车到无人驾驶的技术跨越,更孕育了“团队协作、极致专注”的精神内核。他特别致敬了车队指导老师林海英教授的十五年坚守,赞扬车队在卓越工程师培养、国际化交流等方面的创新突破,并寄语校友“常回家看看”,延续“造车如做人”的北航担当,让赛车精神在更多领域发光发热。

北航国新院院长董卓宁在致辞中强调,从北京到杭州,变的是地点,不变的是“开放包容,务实担当”的北航精神。赛车队不仅是技术创新的平台,更是精神传承的载体,希望同学们带着这份“赛车基因”,在人生赛道上勇往直前。

在全场倒计时中,师生共同切开十五周年纪念蛋糕。镜头记录下跨越代际的同框瞬间,青涩学子已成行业栋梁,唯眼中炽热的“赛车魂”历久弥新。

校友论坛:那些年,我们追过的“速度与梦想”

校友论坛以“速度与梦想”为主线,多位校友结合自身经历,诠释了赛车精神对职业生涯的深远影响。

15级校友刘明众以“从赛车到飞车”为主题,回忆了2023年赛事中“车检第三却因故障险些退赛”的惊险经历。“即使只剩最后一刻,我们也要踩紧油门,让北航的车燃爆赛场!”

10级校友蒋晓航从“车迷社区”聊到“创业之路”,笑称自己“从F1粉丝变成了中国赛车文化的推动者”。他感慨道,“车队教会我们的不仅是造车,更是‘敢想敢做’的勇气,就像林老师说的‘北航有个铁打的老林’,我们也要做‘铁打的追梦者’。”

16级校友王远称自己是“哪里需要往哪搬”的“万能补丁”。她回忆起在车队的日子,这些“不完美”的碎片,拼凑出最真实的青春。她特别提到,车队教会她最重要的事是“坚持”,“就像健身一样,赛车没有捷径,只有日复一日的打磨——而这份专注,让我在后来的职场中始终保持‘满血状态’。”

作为空气动力学方向博士生,11级校友陈大帅实现了从“贴地”到“扑翼”的学术跃迁。陈大帅将车队经历视为学术启蒙,“当年在空气动力学组画的每一张图纸、做的每一次风洞测试,都是我如今研究‘扑翼飞行’的基石。”他特别感谢车队的“试错包容”,“赛场上允许失败,但不允许放弃——这种心态让我在面对科研瓶颈时,总能想起当年在维修区熬夜修车的自己。”

08级校友梁誉分享了从“车队队员”到“酷乐汽车创始人”的转型故事,一本《极限驾驶》道尽对汽车文化的热爱,“如果觉得世界不够好,就去改变它——这是车队教会我的‘证明题’思维。”

08级校友徐庚说道:“我们不必造同一辆车,但永远共享同一种热泪盈眶。车队精神是一种传承:每个离开的人都在说‘接力棒交给你们了’,而每个留下的人都在说‘放心,我们会跑更远’。”

赛车这条路是少有人走的路,是最难忘的风景。“选择加入车队,就是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08级校友张凌霄坦言,当年为了调试赛车错过无数次聚会,但如今回望“那些在实验室过夜的星光、赛场上呼啸而过的风,都成了人生最独特的勋章。”他鼓励学弟学妹,“别怕走弯路,因为每一步都算数——就像我们的赛车,哪怕最终没拿冠军,沿途的风景也已足够动人。”

08级校友徐征作为从“南门拆装实验室”走出来的“老队员”,分享了从车队到科研的“进阶之路”。“当年在车间拧过的每一颗螺丝、调过的每一次发动机参数,都让我在研究生阶段更快上手科研项目。”他特别提到车队的“实战思维”,“比起理论推导,我们更习惯‘动手解决问题’——这种‘接地气’的科研态度,或许就是北航人的独特底色。”

自由交流:赛道之外,那些关于热爱、传承与成长的答案

校友陈溯悦感慨道,“毕业后我尝试过许多不同领域的工作,但最终还是回到了与汽车相关的领域。或许有些缘分早已注定——就像赛车之于我,不是选择,而是本能。”她的发言引发共鸣,现场响起热烈掌声。

校友杨川舟回忆了车队里融洽和谐的团队氛围,"在车队,大家就像亲密无间的兄弟姐妹。"这种互帮互助的相处模式,成为许多队员心中最温暖的记忆。

校友陆阳诠释了技术狂人的“稳妥与激进”,谈及技术理念,陆阳提出了独特的“矛盾哲学”,“电池要加到最满,让车手只管冲刺——这是‘稳妥’;用精巧的小装置解决大问题——这是‘激进’。”他笑言,这种“胆大心细”的思维,让他在后来的科研工作中受益匪浅,“就像林老师说的,造车如做人,既要脚踏实地,也要敢于突破边界。”

校友关礼庭作为一名优秀的赛车手,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积累的丰富经验,为AERO和Haero的车手们提供了不少建议,“车手要知道每个技术,不用深,但要广,这样才能确保对赛车的每个部件都牢固掌握,才能达到人车合一的境界。”

车队指导老师林海英作为车队“大家长”,从战略高度勾勒未来。“依托北航‘两地三校园’布局与低空经济发展机遇,我们正在搭建更广阔的平台——Haero车队不仅是赛事队伍,更是中法德高校联合攻关的桥梁。”他特别强调“育人初心”,“比起成绩,我更希望看到队员们学会‘团队作战’‘抗挫折’‘抓细节’——这些能力,才是他们未来驰骋‘人生赛道’的核心引擎。”

车队指导老师范健文感谢了AERO为Haero这支从零开始的全新车队提供的重要技术支撑,希望未来两支同根同源的车队能互相扶持、共同进步。

在论坛中,AERO车队历届队员自发组建校友会分会筹备组,凝聚历届队员力量,促进校企交流合作。未来,校友会将围绕技术协作与资源共享展开工作,助力北航赛车队共同成长,为交通领域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林海英教授寄语筹备组:“从赛道到产业,从实验室到社会,愿校友会成为凝聚智慧的火种,让北航人的创新之力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探未来·启新程·再出发

17日晚间还特别安排了学长试车活动,老队员驾驶现役赛车亮相北航杭州国际校园试驾区,引擎轰鸣中重现赛场高光时刻,暮色里的速度与情怀碰撞,为庆典增添了一抹热血回忆。

18日上午,校友们先后参观了Haero车队实验室和低空运载中心低空港,近距离观摩新一代赛车的设计与制造过程,并探访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等前沿领域,感受赛车技术在航空航天、自动驾驶等领域的跨界应用。林海英老师表示,“未来,我们将以‘两地三校园’布局为依托,推动赛车精神向航空航天、智能交通等领域延伸。”

十五载光阴,AERO车队从“校园里的造车小组”成长为“国内一流的科创团队”,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北航人对“极致专注,生而为赢”的坚守。“我们不必造同一辆车,但永远共享同一种热泪盈眶。”这份对梦想的执着、对挑战的无畏,早已超越赛道,成为融入血脉的“精神引擎”。感谢每一位为车队燃过青春的你,下一个十五年,让我们继续以梦为马,“贴地飞行”向未来!

(审核:董卓宁 应伟东)

通讯员/应伟东 图/唐一茗 编辑/谢雨倩